在 2025 赛季中超联赛掀起观赛热潮的同时,赛风赛纪问题正成为影响联赛形象的 "暗疮"。随着中足联近期连续开出重磅罚单,球迷暴力事mk体育平台件与球员冲突交织的乱象,暴露出中国职业足球在高速发展中的深层治理困境。
7 月 20 日,中足联纪律与道德委员会针对天津津门虎主场球迷辱骂成都蓉城球员韦世豪家属事件作出严厉处罚:涉事球迷领喊员姜某某被行政拘留 7 日并禁止观赛 1 年,天津赛区被通报批评,对应看台实施空场 1 场。这是继 7 月 19 日通报上半赛季四类高发违规行为(赛场暴力、攻击官员、延误比赛、秩序混乱)后,中足联再次以 "零容忍" 姿态向不文明行为宣战。
此次处罚突破了传统 "通报批评 + 罚款" 的模式,首创 "区域空场" 惩戒机制。通过将违规行为与球迷会权益直接挂钩,中足联试图打破 "个体越界、群体免责" 的治理困局。正如纪委书记卢晓岚在通报中强调:"玷污足球文明的行为,必须付出实质性代价。"
7 月 18 日天津泰达足球场的冲突事件,堪称中超球迷暴力的典型缩影。当扩音器中 "韦世豪老婆 XXX" 的辱骂声穿透球场时,职业球员的尊严防线彻底崩塌。韦世豪情绪失控染红离场、赛后注销社交账号的举动,折射出球员群体面对网络暴力线下化时的无力感。
这并非孤立事件。本赛季已发生多起性质恶劣的球迷冲突:北京国安与上海申花比赛中,全看台 Tifo 的绚丽与个别观众的辱骂形成鲜明对比;成都蓉城远征球迷在郑州用共享单车投掷、在沧州高空抛物,将足球赛场异化为 "地域尊严角斗场"。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球迷组织已形成 "暴力美学" 产业链,从定制辱骂模板到代购违禁道具,甚至出现教唆规避处罚的 "冲突教学" 账号。
尽管公安部与国家体育总局早在 2022 年就出台《足球比赛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对扰序行为 "第一时间劝阻、迅速劝离",但执行层面的漏洞让制度形同虚设。天津事件中,安保人员未能及时制止扩音器辱骂,暴露出客场球迷区监控缺失、隔离设施简陋等系统性缺陷。
选择性执法进一步加剧矛盾。成都球迷在 2023 年大连冲突中遭遇驾车威胁,中足联仅作通报批评;而天津球迷姜某某的个体行为却招致 "行政 + 行业" 双重惩戒,引发 "处罚标准不一" 的舆论争议。这种 "割韭菜式" 治理,使得 "黑名单" 制度沦为权力游戏,极端球迷以 "南锦卫"" 红刀锋 " 等新马甲继续活跃。
对比日本 J 联赛的 "球迷文化净化工程",中超的治理差距一目了然。日本球迷赛后主动清理垃圾的自律公约、川崎前锋球迷袭击事件中警方的快速处置,展现出成熟联赛的制度韧性。而在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等国,足球暴力曾引发百人死亡的惨案,为中超敲响警钟:纵容极端行为,终将吞噬足球运动的根基。
中足联正试图通过 "黑名单扩容 + 分级管理" 重建秩序。根据 2025 赛季新规,伪造文件、参与赌球等行为被纳入纪律准则,U21 球员培养与赛风赛纪挂钩的政策设计,旨在从青训源头扭转功利主义风气。但正如社会学家李教授指出:"足球暴力本质是地域文化的异化投射,根治需打破 ' 胜负即尊严 ' 的畸形认知。"
当前中超正处于 "管办分离" 的转型阵痛期。中足联的成立虽实现了联赛管理专业化,但面对积弊深重的赛场生态,仍需在多方博弈中寻找平衡点。正如天津事件后某法律公众号的评论:"当球员的眼泪与球迷的热血同时流淌,足球已失去原本的温度。"
或许可以借鉴英超 "球迷宪章" 制度,通过球员、球迷、俱乐部三方对话机制,制定可执行的文明观赛公约。同时需建立独立的赛风赛纪监督机构,打破 "自己监督自己" 的窠臼。唯有让规则成为共同信仰,才能让足球回归 "更高、更快、更强" 的本质。
当 62291 名观众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见证中超球市新纪录时,他们的欢呼声中不应夹杂仇恨的杂音。中足联的 "亮剑" 行动,既是对职业精神的捍卫,更是对足球文明的救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验着中国足球能否在争议中完成蜕变。